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
这是佛教六祖慧能大師與神秀大師對話的一個四句偈
神秀說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”
慧能說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
要參透他們的這兩句話,還真要有蠻高境界呢!
先來解釋一下故事背景與字面的意思吧。
何謂『菩提』呢?
『菩提』:是梵文的音譯,意譯為“覺”或“智”。也作“道”的意思
意思是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與覺悟,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
相傳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某一顆樹下突然悟到了佛理,證得菩提,覺悟成道,於是人們就將此樹稱為『菩提樹』
也於是乎神秀大師會把一切心境比喻為某物,來說明那種感覺。
神秀說:
身是菩提樹(我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)
心如明鏡台(我的心靈清澈的就像是一座明亮的台鏡)
時時勤拂拭(心靈的塵埃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)
勿使惹塵埃(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)
但是慧能大師就不認同這一點,於是就回答他說:
菩提本無樹(菩提是覺悟與智慧,根本就與樹無關)
明鏡亦非台(明鏡是指我們清淨禪定的心境,與台也沒有關係)
本來無一物(清淨的心靈,本來就是什麽都沒有的)
何處惹塵埃(那又何來的塵埃呢?)
慧能大師認為:
心既然覺悟與領悟了,就不需再言喻,去拿個東西來比喻。
心既然已經清澈了,就應該心無旁騖了,又何需再以語言來比喻像一個明台呢?
如你硬是要將某種“感覺”比喻成某物,那就表示你還沒有覺悟,還沒有放下,還在“執著”!!
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♤
你問我比較贊同誰呢?我比較贊同後者慧能大師的看法。
就好比有些人,整天都說:
我看開了,我沒事了....
我已忘了 他 / 她了....
我現在非常的快樂...
我個人看法是,你越想在人們的面前描述、解釋,說明自己已經如何又如何
了,就越讓人覺得是看不開的。
表示你的頭腦裡,還在意著那件事,才會想著忘不忘記他 / 她?現在快不快樂的問題。
既然放開了,就不需要特別的言喻,真正的快樂會以行動來表示。你的豁
然、明朗、活潑即能讓人感受得到。
既然忘記了過去,就不會再提
既然忘記了某人,就根本不會再想起他,或提起他
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
這本來就是什麽都沒有的,那又何來的煩惱呢?
真是太棒的一句偈語,特以此與各位分享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